 
       
10月30日的长春,寒意初显,但一汽-大众工厂内的热浪却足以点燃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视线。当一辆奥迪A5L领航版缓缓驶下生产线,中国乘用车市场迎来了首个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合资企业——一汽-大众。这一数字,不仅是一座产能的丰碑,更似一面棱镜,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开放合作三十余年的光与影。
3000万辆:数字背后的“中国速度”与“德国精度”
从1991年第一辆捷达下线到如今第3000万辆奥迪A5L落地,一汽-大众用34年时间走过了许多车企百年未竟之路。这一速度的背后,是“中国市场红利”与“德系技术积淀”的深度耦合。正如现场嘉宾所言,3000万辆承载着3000万份用户信任,而这份信任的基石,正是合资双方对品质与标准的共同坚守。
中国一汽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邱现东在致辞中点明了这一成就的深层意义:“一汽-大众的3000万辆,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生命力的明证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仪式选址长春而非北上广深,似乎刻意强调着传统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的韧性——这里曾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,如今仍是合资模式创新的试验场。
开放合作的双刃剑:光环下的转型压力
然而,鲜花与掌声之外,一汽-大众面临的挑战同样清晰。在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0%的2025年,合资车企的电动化转型略显滞重。尽管发布会中提及“未来五年推出近30款新车,其中新能源超20款”,但对比新势力企业已实现的月销破万战绩,大众ID.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声量仍显薄弱。
中国一汽副总经理兼一汽-大众总经理陈彬发布的“两高一新”总体目标、“五大领先”具体目标和十大核心任务中,“油电混共进全智”的路线依然有着极高的挑战:既要守住燃油车基本盘,又要在智能电动赛道追赶中国品牌。其提到的“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”,能否真正实现本土化技术突围,而非亦步亦趋引入海外车型,将是决定合资模式未来竞争力的关键。
下一个3000万辆:需要重新定义“合资”
一汽-大众的3000万辆,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,这一时间点的巧合颇具象征意义。过去,“市场换技术”是合资企业的核心逻辑;而今天,当中国本土品牌在电动、智能领域已形成差异化优势时,合资企业必须重新思考价值定位。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博士的视频致辞中,特别强调“开拓智能网联新时代”,但如何将全球技术基因与中国市场场景深度融合,或是比产能扩张更紧迫的课题。一汽-大众提出的“三品牌协同出海”,若能从“中国制造出口”升级为“中国技术方案输出”,或许能为下一个3000万辆打开新空间。
DA观察:里程碑不是终点,而是校准航向的坐标
3000万辆的下线仪式上,一汽-大众为历任总经理颁发纪念奖杯,为车主授予勋章,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环节,传递出对历史的敬畏。但汽车行业的竞争从不眷恋过去——当晚霞笼罩长春基地时,工厂生产线已开始为第3001万辆汽车忙碌。 一汽-大众的成就值得致敬,但它所代表的合资车企群体,正站在十字路口:是继续做全球化技术的“引渡者”,还是成为本土创新的“策源地”?这个问题,或许比3000万辆的数字更值得行业深思。
推荐阅读: